大連翻譯市場近期彌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氣息:低價競爭,靠量取勝。咋看起來這似乎符合經濟規(guī)律,但是,翻譯服務畢竟不是柴米油鹽的必需品,不是每人每天都要消費的,很多人終其一生一次都不會用到,看清這個事實,就不會走低價 競爭路線了。
風云慘淡的翻譯市場,讓翻譯公司經營者無所適從,難道都應該去卷入那個低價競爭的亂象嗎?莫、莫、莫。
低價必然低質,低質勢必失去客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結果只能被淘汰,如果說,我不低價會更快被淘汰。那么還是老老實實區(qū)找份穩(wěn)定的工作,翻譯公司的經營是做生意。我們的目的不是等待被淘汰,而是在逆境中求得發(fā)展。
因為,在翻譯界想要依靠低價取勝者,根本做不到,因為“你永遠不是那個最低價“,總有人比你價格更低,既然我是來拼低價的,而你由提供不了最低價,那么你還會被客戶選中嗎?答案是否定的。
低價就是個潘多拉的魔盒,讓人欲罷不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旦開啟就是欲壑難填,已經脫離了消費的本意,甚至流于“噬痂成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下,拼命尋找那個更低價罷了,那么,你能是那個更低嗎?難、難、難。
注重翻譯質量終歸是不會錯的,有人說大連信雅達的翻譯貴,但我們依然源源不斷的得到客戶推送,在一個圈子內頗受歡迎,當然這個圈子不是拼低價的圈子,他們是講求質量和品味的消費群體。
結論,翻譯公司如果能在特定的圈子內混得風生水起,賺屬于自己該賺的錢的話,還奢求什么呢?誰都不能獲得所有的消費圈層的青睞。定位正確了,就賺到了該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