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的大連翻譯公司
發布時間:2020-02-23 04:47:42
|
閱讀量:2020-02-23
曾幾何時,大連搞商貿的朋友,為了找到一家翻譯社而四處打聽,看到翻譯公司給他們的資料上蓋了章,欣喜若狂。這不是故事,也就20年的時間,20年說長也長,其實很短。大連信雅達翻譯成立之初,就是大外的校友作為主干力量,一直延續至今。所以在大連翻譯市場也留下了管翻譯人員叫“老師”的稱呼方式。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年的翻譯是很受人尊重的。
在當年的歷史條件下,電腦才剛剛露頭,能撥號上網幾乎就是神話般的存在了,更別說搜索翻譯信息了。BB機大行其道,馬云尚且躑躅于街頭!當時完全靠的是過硬的質量,靠的是口碑。如果你是翻譯界的南郭先生,那么第二天那就得關門,因為用到翻譯服務的就那幾個部門,基本是圍繞對外招商服務的機構的,任何一家翻譯公司,是草臺班子,第二天就讓你傳遍整個大連用到翻譯的人,大連雖然大,但是涉及到采用翻譯服務的圈子就那幾個,大家都臉熟,面子啊,在那個時代,真是重于生命啊,誰都要個臉!
時移世易,翻譯公司的設立門檻不斷降低,從當初的渴望而不及、大家從翻譯一定都是那種電視上那種穿西裝、打領帶、喝著咖啡和你談業務的印象一下子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用咱們大連話講,就是“狗綁個餅子都能干”。
稱呼你為老師,是因為,翻譯公司太過稀少,找到不容易,并且你就是他能連通國際,能和外國人做上生意的媒介!從某種程度上講,翻譯是拯救壓抑了太久的大連人的走出去的欲望的實現者,是再生父母!
那時,本身精通外語的人就少,全國統招的全日制學生每年才50萬人左右,注意,是全國!大外畢業的學生各單位搶都搶不著,什么?翻譯公司想要大外的畢業生?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那時,沒有人會懷疑翻譯的水準,因為走出來的都是精英,都炙手可熱。你想找個二把刀比找人才更難,因為市場還不會造假(人才標準的喪失)。
現在,多數的翻譯公司的譯員是自己號稱翻譯,但是又有幾個是科班出身的呢?又有幾個能拿出外語學院的畢業證呢?這不是基本的嗎?
翻譯公司迎合了市場的快餐化、功利化、與市儈化,走向了庸俗化的不歸路。大連翻譯公司也由此走下神壇,從一個人人仰望的上帝的牧羊者淪落為了一個踽踽獨行的午夜的更夫!
今天大連遍地開花的翻譯公司,無疑利用了大連這個涉外的大市場,反過來,大連這座城市也無情的利用了翻譯公司,引導他們走向一個更加迷離的征程。
大連信雅達翻譯服務有限公司,始終如一。甘為業界翹楚!